在黔北大地,田埂间涌着绿色希望。在这片土地上,有个身影总踩着泥点穿梭——他是天美麻花星空大全免费现代农业系教师冯勰,是2022年起便扎根一线的省级科技特派员,也是九叁学社遵义职院支社前任主委。身兼数职的他,没把“论文写在纸上”,而是把“农技种进田里”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干出了农户看得见的实效。
田埂间的农技管家:让庄稼长得好,农户笑得甜
自从成为省级科技特派员,冯勰就成了红花岗区、播州区农户的“老熟人”。寒冬里,他蹲在果园教农户给李树、樱桃剪枝,说“剪对了枝,来年果子才结得密”;开春后,葡萄搭架、生姜培土、猕猴桃授粉的关键期,他准会出现在田间,手把手纠正操作;水稻选种、病虫害闹心时,他带着生物农药和防治技巧赶来,帮农户“救急”。

在红花岗区巷口镇,冯勰不光送技术,还琢磨出“矮化密植+豆科套种”的新法子。“果树栽得密不挡光,底下套种的豆子能肥地,一亩地能当两亩用!”农户们照着做,果产量涨了,土地也更肥了,都夸这技术“接地气、真管用”。
中山村的奈李曾让村民犯愁——冬季剪枝没章法,病虫害防不住,果子结得少还小。冯勰来了后,从剪枝角度到用药时机,一点点教,硬是把“愁人的奈李”变成了村民增收的“金果子”。
他还帮农户算“省钱账”:推广的节水灌溉,浇地省水又省电;推荐的生物农药,打得少、残留低,种出的果子在市场上更受欢迎。就这么实打实地帮衬,两区县的农田越来越有“活力”,乡村振兴的步子也走得更稳。
讲台上的田教授:教真技术,育新力量
除了跑田间,冯勰还是遵义职院的副教授。他常说,乡村振兴缺不得懂技术的人,所以再忙也挤时间搞社会培训。葡萄怎么管能多结果、玉米大豆套种怎么种能双丰收、草莓怎么养能少生病——每堂培训课,他都讲得通俗直白,农户们拿着本子记,围着他追问细节,课堂里总是热热闹闹的。

他教学生,不搞“纸上谈兵”。常带着学生扎进农田,指着生病的叶子教他们认病虫害,握着修枝剪示范“怎么剪才对”,让课本里的“农业知识”变成能上手的“真本事”。
怕学生眼界窄,他还请农业公司老板、合作社带头人来上课,跟学生聊“怎么把小果园做成大产业”,帮他们把“扎根乡村”的底气攒得更足。
创新服务模式 激活乡村新业态
面对乡村发展的新需求,冯勰没停下琢磨的劲儿。农户白天忙农活,没时间线下问技术,他就建了个微信群,晚上在群里逐条回消息、发农技视频;怕偏远地区的农户学不到新技术,他开了网络课,把最新的种植技巧、市场行情直接送到农户手机上,让“学农技”变得随时随地。
他还牵头搞起“猕猴桃+禽+鱼”的生态种养示范——猕猴桃树下养土鸡、土鸭,果园旁挖池塘养鱼,禽粪能肥树,鱼能吃掉水里的杂草,既省了肥料钱,又让猕猴桃、家禽、鱼都成了“绿色产物”,卖价高了不少。不光如此,他还想着让农业“跨界”:推动农田变“景点”,让城里人来摘果子、逛田园,把农业和旅游、文化串起来,让乡村不光能“产粮食”,还能“聚人气、增收入”。

如今,红花岗区、播州区的农业产业,正一步步朝着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走,越来越有奔头。
不忘初心再出发
这些年,冯勰的辛苦没白费——市级以上的荣誉、校内的表彰拿了不少,成了科技特派员队伍里的“榜样”。可面对这些,他总笑着摆手:“都是该做的事。”
他常跟身边人说,难且正确的事永远值得追逐,这话不是口号,是他踩着田埂、顶着日晒雨淋干出来的信念。
接下来的日子,冯勰说他还会接着扎在基层:把更多好农技送到田间,帮更多农户解决难题,让科技成果真正变成地里的收成、农户口袋里的收入。这位“实干派”,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,接着写好属于他的“耕耘故事”。